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行业要闻

向未成年人售卖肢体糖,实则传递阴暗导向

2023-09-28 09:33:16来源:新京报

  ■ 视点

  向未成年人售卖肢体糖,实则传递阴暗导向。

  电商平台借“儿童零食”标签,向未成年人售卖低俗恶搞“肢体糖”,检察机关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,促推未成年人食品安全网络保护——据《工人日报》报道,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《2022年北京市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典型案例》,披露了这一案例。

  据报道,3个平台内部分经营者使用“儿童糖果”“儿童休闲网红小零食”“儿童节礼物”“儿童零食”等标签,宣传、售卖“整蛊”“恶搞”的肢体糖、眼球糖等违背社会风尚的食品,并使用违反公序良俗的宣传用语。

  向未成年人售卖肢体糖,看似是用某种“创新”形式促销,实则传递阴暗导向。类似模仿人的身体某个部分做成的肢体糖,透着血腥与暴力,商家以此为卖点,抓住未成年人好奇心强、喜欢标新立异的心理,用这种恶趣味吸引其购买、食用。这不是什么好玩的市场游戏,类似商品的销售,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会产生不良影响。

  据《食品安全法》第71条规定,“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、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,不得涉及疾病预防、治疗功能。生产经营者要对其提供的标签、说明书的内容负责。”而《广告法》第3条规定:“广告应当真实、合法,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,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。”

  对比之下,肢体糖的一些说辞和宣传语,已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相抵触。而且,其包装内容低俗,食品本身也存在安全隐患,很多都属于“三无产品”。这类食品在平台公然售卖,可能对未成年消费者的身心带来双重伤害。

  可见,对于肢体糖,绝不能纵容,不能任其招摇过市,继续成为伤害孩子的“精神鸦片”和问题食品。

  食品安全无小事,未成年人保护无小事。平台要尽到审查责任,采用技术手段、完善监测机制,及时下架、惩罚肢体糖经营者,不让其有空可钻。

  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肢体糖的查处与打击力度,督促网络平台尽好自身的管理责任,加大对肢体糖生产商家的惩治力度等,斩断肢体糖供给链。

  另外,学校、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正确消费,莫被一些恶俗噱头和怪异形象“牵住鼻子”,斩断肢体糖需求链。

  由此,多方合力,才能让售卖肢体糖这类“恶搞零食”的行为得到有力约束。

  □戴先任(职员)

版权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食展网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食展网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食展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食展网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相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3、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:1346549658 邮箱:1346549658@qq.com。

相关推荐